一、反應釜溫控設備安裝前準備
選址與空間要求
設備需安裝在干燥、通風良好的環境中,遠離熱源、易燃易爆物品及腐蝕性氣體。
確保設備周圍至少留有300mm的維護空間,便于散熱和日常操作。
風冷式設備需保證空氣流通,水冷式設備需提前連接冷卻水循環系統。
電力與管路檢查
確認電源電壓、頻率與設備銘牌一致,接地線可靠連接。
檢查導熱介質管路(如導熱油、冷卻水)是否堵塞,定期清理管路污垢,避免礦物質含量高的水導致結垢。
添加導熱介質時,需通過設備側面的進水口或排氣閥操作,佩戴防護眼鏡和橡膠手套,防止飛濺。
設備固定與水平校準
將設備放置在堅固的水泥地基或穩定平臺上,避免振動影響溫控精度。
使用水平儀校準設備,確保其處于水平狀態,防止介質泄漏或加熱不均。
二、操作流程
開機前檢查
檢查反應釜內無異物,密封系統完好,避免泄漏。
確認溫度傳感器、控制器、執行器(加熱器/冷卻器)等部件連接正常。
檢查導熱介質液位,確保低于工作臺水平但不過低(避免干燒)。
參數設置
溫度設定:根據工藝要求輸入目標溫度值,設置溫度范圍通常為20°C至300°C(依設備型號而定)。
升溫程序:
初始升溫階段:以≤5°C/分鐘的速度緩慢升溫至80°C,穩定半小時后檢查壓力表。
階梯升溫:每10°C為一個階梯,穩定后再繼續升溫,避免溫度過沖。
攪拌控制:根據反應物特性調整攪拌轉速(通常50-500rpm),確保混合均勻。
運行監控
密切觀察溫度傳感器顯示值,確保實際溫度與設定值偏差≤±1°C。
定期檢查壓力表、安全閥等安全設施,防止超壓風險。
若發現溫度異常波動,立即調整加熱/冷卻功率,或檢查傳感器是否損壞。
停機操作
實驗結束后,先關閉加熱器,待溫度降至安全范圍(如130°C以下)再關閉攪拌和冷卻系統。
關閉電源后,清理設備表面和操作面板,保持整潔。
長期停用時,需排空導熱介質,斷開冷卻水連接,并將設備存放在干燥處。
三、關鍵注意事項
安全防護
操作人員需穿戴防護服、安全帽、護目鏡和耐酸堿手套,避免高溫、高壓或腐蝕性物質傷害。
禁止在設備運行時打開反應釜蓋子,防止高溫氣體或液體噴濺。
反應釜周圍嚴禁吸煙或使用明火,配備滅火器等消防設備。
溫度控制禁忌
嚴禁一次性將溫度升至目標值(如直接升至300°C),需分階段緩慢升溫。
避免在溫度未穩定時頻繁調整設定值,防止設備過載或溫控失靈。
若使用導熱油,需定期檢查其粘度、腐蝕性,及時更換變質介質。
維護與保養
日常清潔:每次使用后用軟布擦拭設備表面,清理殘留物。
定期校準:每3個月用標準氣體或溫度計校準傳感器,確保測量精度。
部件更換:加熱器、冷卻器壽命約為3-5年,到期需更換;密封件每年檢查并更換損壞件。
四、故障排查與應急處理
常見故障
溫度失控:檢查傳感器連接是否松動,或控制器參數是否被誤修改。
管路泄漏:立即關閉電源和介質閥門,排空系統后檢修管路接口。
攪拌故障:檢查電機電源和傳動部件,清理可能卡入的異物。
反應釜溫控設備應急措施
發生泄漏或超壓時,立即按下緊急停止按鈕,切斷電源和介質供應。
若設備冒煙或異味,迅速撤離現場并聯系專業人員檢修。
記錄故障現象和時間,為后續維修提供依據。